第6节(第2/3 页)
知为何,升起一股淡淡的哀伤,眼前这些至诚的同学,难道真的会心怀叵测吗?
我与另外一个乘客换了下床铺,和湘玉继生他们待在一起。
“周沧,欢迎你的加入。”湘玉说着,伸出了手,做了一个颇为可爱的表情。
“合作愉快。”我也伸出了手。
张继生看着我们俩,有点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在他的背包里拿出一叠a4纸和一个小本子递给了我,“周沧,趁这个空档,你看一下关于清明梦的一些资料以及我们要去的这个地方的情况。这些大部分都是教授的写的原稿。”
我收起了笑容,认真研读起来。
根据教授留下的资料,清明梦是指在做梦时保持清醒的状态,是潜意识的强念力再现。我对清明梦没啥兴趣,简单浏览一下就跳了过去,然后翻开那个小本子,这像是他对瓦屋山的笔记。
根据教授的笔记,我了解到了瓦屋山位于四川盆地西缘的眉山市洪雅县内,远在西周末年,瓦屋山即得到开发,蜀国开国国君蚕丛青衣神就葬在瓦屋山中,古羌人修筑了规模巨大的庙堂“川主”、“圣德”、“薄山”、“遗福”、“万安”等祭祀青衣神,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衣之肆。
教授在“青衣之肆”的地方作了着重的标记。
难道,我们要找的古祠,就是青衣之肆吗?
我花了大概一个小时把资料看完。
“怎么样,觉得很是震撼吧,清明梦最早是由荷兰一名医生在1913年提出来,但是,根据教授的资料显示,我们的祖先,可能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对这样一个课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且得出了结论。”湘玉说道,“这也是我和继生想继续进行教授课题的原因。”
“我现在对这方面的知识,没那么敏感了。”我有点不好意思。
“没事的,这其中教授用了很多专业的术语,我和湘玉也是看得云里雾里的。”张继生将资料收好之后说道。
“继生,黑眼圈这么严重,昨晚没睡好吗?”我问道。
“昨晚看资料看得有点晚,不过我都习惯了,有时候写论文,都是熬到天亮的。”张继生说道。
“我就没有继生这么努力了,昨晚不到十一点就睡着了,这几天可把我累得够呛的,老屋子里很安静,我一个晚上基本上都没醒过。”湘玉笑道。
我看着他们俩,语气轻松、动作自然、神态从容,没有丝毫的破绽,难道,书房中的那个人是陈默?
这一趟车,我们坐了快二十个小时,期间大多时候都是在睡觉,用张继生的话来讲,要养足精神才能面对前面的挑战。
第二天早上,我们到了终点站。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此次进山我们还有另外的同伴,他们已经准备好了食物、药品与装备,就在火车站等我们。
这两位同伴,一个我认识,是大学时代我们考古学院的王之水教授,这个教授身份有点特殊,他现在大概四十出头,当年在我们学院就是挂个空名,没有任何课程安排,据说是常年在外考古作业,进过无数的古墓,在我们学院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今天一见,却觉得倒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神秘,反而觉得很是平易近人,为人也十分幽默。
另外一个,就让我有点匪夷所思。
怎么形容呢,张继生说他只有六十出头,可是看起来却像是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他的脑袋光秃秃的,像一颗煮过火的茶叶蛋,眉毛几乎都脱落了,戴着墨镜,口腔里一颗牙齿都没有,使得他的双颊十分干瘪,鼻子以下的部位往里缩,整张脸像是一只被压扁的灯笼。
可是,老头子下巴那一撮三角形的山羊须,却给他添了几分高深莫测的感觉。
“老先生,你好,一路辛苦了。”张继生向前握着老头的手,看得出他对这老头十分敬重。
“走吧。”老头对所有人都有点爱答不理,满脸傲慢,可能是没有牙齿的缘故,干瘪的嘴唇发出的声音有点模糊不清。
“继生,”王之水拍了拍张继生的肩膀,又朝我们点头一笑,也随着老头儿走了。
“听说这老头,曾经见过瓦屋山中的那处古祠。”湘玉压低声音在我耳边说道,“来头不小,教授当年废了不少劲才将他请出来的。他的那双眼睛,就是当年与教授一起进山时被伤到了,见不了强光。”
“那教授不也是没有找到古祠吗,这些人很多都是故弄玄虚的吧?”我小声说道。
这时,走在前面的老头突然停下来。
我急忙也停下脚步,心里嘀咕着,这老头,耳朵这么灵的吗?
进山时,我们走的是一条比较偏僻的道路,据老头说:要进入迷魂凼,首先要去上汾村,穿过村子进入迷魂凼,那是一条最佳路线。
我们手上的地图没有关于上汾村的标注,在打听了许久之后,才知道上汾村位于瓦屋山深处,十年前遭受过雷击,已经是个荒村了。
我们先是长途汽车,然后是中巴,接着是摩托,最后是牛车。
山间小路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